“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”这是写在古典名著《三国演义》开篇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。在我们的历史中,三国时期有着非常复杂的故事。在这段时间里诞生了非常多的英雄豪杰智者名士,为了各自的信仰和理念在这乱世里寻找着出路。
说起三国的人物,诸葛亮绝对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形象之一了。从“三顾茅庐”开始,这个在山间隐居的智者以一篇《隆中对》为刘备指明了道路。并在群雄并起的中原,辅佐着蜀汉与各路英雄斗智斗勇。他出色的智计也让他获得了“智绝”的称呼,堪称一代传奇。 但在诸葛亮的一生里,尽管小说中的他“智计近妖”,可实际的历史里他仍然并不是算无遗漏,依然有过失误。在他诸多影响格局的决策里,曾饶了一个该杀的小人,而害死了一个不该杀的大将。
这个小人是蜀汉阵营的军师杨仪,而大将则是与他息息相关的魏延了。他们二人一生都在彼此不忿的恩怨中纠缠,而其中影响了他们结局的,正是诸葛亮的决策。 211年,刘备为刘璋抵御张鲁,入川展开战事。而魏延也正是在此时加入了刘备的麾下,协助其与张鲁军大战。在《三国志》中记载,魏延是“善养士卒,勇猛过人,又性矜高”的一位出色将领,对敌有术治军有方,很快就为刘备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在219年,面对汉中驻守将领的选择,刘备竟然出乎意料地没有选择张飞,而是对魏延委以重任。这足以看出魏延身上被赋予了极高的信任,尤其是在蜀汉成立后他被封为镇北将军,在231年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交锋中立下大功。 但是,就是这样一员猛将,却逐渐被冷落,并在诸葛亮死后被放弃,最终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中。而这一切,都是因为一个叫做杨仪的人。他本是荆州城的主簿,在217年投奔到了关羽麾下,一度得到刘备赏识。 杨仪有着非常出色的才华和见识,在三国的博弈里做出了不少的贡献。但是唯一有一点缺憾,那就是他是个狂妄桀骜的人。在他投奔蜀汉的第4年,就因为和刘巴不和闹了矛盾。而在北伐时期,更是对直性子的魏延百般瞧不上眼,几度差点爆发冲突。这一点让诸葛亮非常头疼,但又不好处理。
直到诸葛亮临终之际,当时的魏延在阵前抗敌,而杨仪却在密谋自己即将要继承丞相之位了。诸葛亮深刻地明白,没了自己的制约,这二人比较爆发危及蜀汉的矛盾,所以他必须做出选择。几经犹豫,他选择了在**上颇有才华的杨仪,并希望他能够和蒋琬一起好好辅佐刘禅,完成他的遗志。 可这样,魏延就等同于被放弃了。234年,诸葛亮刚刚离世后,杨仪就带着马岱等人返回,直接以反为名当场斩了魏延。但诸葛亮没想到的是,杨仪班师回朝后,立刻表现得极其嚣张跋扈,完全不承认蒋琬的丞相之位,甚至说出了早知道就该投魏的言语。最终在235年,他被费祎告发,一点才华都没来得及施展就被流放,并在途中自尽了。
而魏延的死,更是导致了在诸葛亮离世之后,蜀汉阵营一度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大将领兵。这直接导致了在后续的北伐与战斗中,蜀军面对强悍的魏国与吴国,根本没有什么还手的余地,最终只能慢慢走向覆灭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那问题来了?一,如果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听取了魏延的“子午谷奇谋”会不会有机会统一中原?二,魏延真的有反叛之心吗? 个人感觉魏延还是挺冤的,直到诸葛亮死后,魏延的“反叛”之举也是为了蜀国统一大业,真正的死因还是魏延和杨仪的**斗争。 再问一句乐趣的策 划 ,魏延如此猛将怎么还是个红色的板凳将?好像真的挺冤的
- 以上文章转载QQ,不喜勿喷,有见解的欢迎回帖评论,只为论坛的而活跃度!
-
|